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,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知識,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目前樹木的數量遠遠不及排碳的速度,也不是整棵樹都能吸收二氧化碳,從根源減少碳排放,才是保留新鮮空氣的根本之道。
哪些行為會產生碳排放?
近期最熱門的議題就是碳費制度上路,2025年起,特定產業必須計算碳的排放量後,支付相應碳稅,但排碳絕對不是只有這些大公司的事,每個人每天光呼吸都在排放二氧化碳,更不用說開燈、洗熱水澡、吃飯這些日常行為,只是個人排碳量較小,眾人還是會把焦點放在企業上。
個人碳足跡
假設今天你打算購買一瓶洗髮精,我們來看看過程中哪些地方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:
原料製造→瓶身製造→裝填→包裝→運送到各店面→選擇網購,衍生出包材、包裝→寄送到便利商店或宅配
從上面簡易的流程可以看到,簡單的一個購買動作,都會產生各種碳排放,因此你也可以依照個人的生活習慣,透過線上工具計算出約略的個人碳足跡,愛地球的你再針對碳排較高的行為進行調整改善。
產品碳足跡
每項產品的製造過程中,都會產生碳排放,我們也能協助公司,以科學方式計算出產品碳足跡,目前產品碳足跡資訊網統整了各種製品的碳足跡,可供民眾瀏覽參考。
原來不同樹種的吸碳力不一樣
據環保署的統計,2022年每人每年平均排碳量約12.2公噸,當然這是由於企業碳排拉高了平均,那我們要種多少棵樹,才能抵銷這些二氧化碳呢?
首先你要知道的是,不是整棵樹都會吸收二氧化碳,樹和人一樣,都含有水分和碳,且樹幹部分形狀也不是好計算的圓柱體,必須先計算出樹的材積,再扣掉水分,才能正確計算出樹木的碳含量,而氣候、日照、土壤、樹齡、樹種等也會影響減碳效果,為了避免複雜的計算將問題搞得更複雜,農委會林務局已經幫大家計算好了:
樹木減碳能力排行
▲相思樹,380公噸CO2/公頃
▲光蠟樹,345公噸CO2/公頃
▲台灣櫸,311公噸CO2/公頃
▲肖楠,249公噸CO2/公頃
▲樟樹,186公噸CO2/公頃
▲一般熱帶林樹種,平均12~30公噸CO2/公頃
樹木透過光合作用,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碳儲存在樹木體內,當你種樹的同時,也等於將碳種進土裡,空氣中每1.6噸的二氧化碳可轉換為1公噸的碳,而一棵樹木有生之年可望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,如果樹木遭遇蟲害或森林大火,這些已儲存的碳就可能被釋放回大氣中,樹木的成長要花上數十年,而燒毀卻只要一瞬。
越年輕的樹吸碳力越強,在樹木的生長到極限後應砍伐利用,再種植新的樹木,以達到吸碳的最佳效用,每個人一年的碳排放量大概是20棵樟樹,以台灣2300萬人來粗估,至少需要4.6億棵樹木,台灣有這麼多樹木嗎?
種樹雖然是個簡單的動作,要等樹長大得花上十數年,保護現有樹木,比起種植新的樹木更來得有效,兩者並行,才能更完整的保護自然環境。
升暘園區擁有上百株植栽,一年就能吸收3公噸的二氧化碳,漫步在園區中,可以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洗禮,歡迎大家來走走逛逛,來場久違的深呼吸。
參考資料:
把碳「種」回去:種樹反思維,靠樹木固碳
你一年的碳排放量,要用幾棵樹來抵?單木材積及固碳量計算
【綠樹專欄】樹碳力是什麼?可以吃嗎?
【綠樹專欄】原來樹之間也有減碳能力分班!
碳足跡資訊網
如何計算碳足跡?節能減碳從碳足跡計算開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