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膠汙染為地球帶來的危害眾所皆知,而各國在2022年的會議後,共同決議要制定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環境公約─《全球塑膠公約》,從源頭來解決塑膠問題,可惜第五次的談判會議仍沒有結論,期待2025年能有好的進展。
全球塑膠汙染現況
全球每年會生產近4億噸塑膠,而這些塑膠垃圾,最終都會散布在陸地、海洋、河流之內,對人類和海洋生態造成極大影響。
全球塑膠公約的起源
2022年3月2日聯合國環境大會在肯亞召開,共有175個國家和地區的領袖參與,會中達成共識,要制訂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來解決全球塑膠汙染問題,並期望能在2024年底前討論出細則,包含海洋中的塑膠汙染問題。
截至目前為止,全球塑膠公約一共進行了五次會議,分別在烏拉圭、法國、肯亞、加拿大、韓國等國家進行,其中甫於韓國釜山落幕的第五次會議,原希望能有共識,但最終仍因產油國的強力反對,兩個聯盟未達成協議。
全球塑膠公約預計協議內容
塑膠公約的方向當然是消除塑膠汙染,主要有四大方向:
1.減少與替代塑膠製品
2.設計可重複性、可回收性、可修復性與處理的再生塑膠製品
3.發展具有無害環境的方式來收集、回收與處置
4.強化現有塑膠廢棄物的管理制度
在這四大方向之下,又規劃了13項規範:
★主要塑膠聚合物:除了減少塑膠聚合物的產量外,也對製造源頭進行管理,並取消生產初級塑膠製品的補貼或獎勵政策
★關注化學物質和聚合物的生產:禁止或消除受列管的化學品和聚合物使用在塑膠製品的生產、銷售上,在化學物質的整個生命週期都以安全無害的環境進行管理
★避免有問題或短期、一次性塑膠製品
★根據上條規定,可申請逐步淘汰豁免
★減少使用塑膠製品,提高塑膠製品的重複使用性與回收處置能力
★開發非塑膠替代品
★塑膠生產者的管理責任
★避免塑膠製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對環境產生有害物質
★廢棄物的管理
★避免塑膠製品或廢棄物的進出口交易
★現有塑膠污染的處理,包含海洋環境的塑膠汙染
★改善弱勢群體在塑膠產業中的就業機會
★生產商和進口商揭露塑膠生命週期中的所有化學成分資訊
台灣限塑作為
對民眾來說,比較有感覺的限塑政策如:
◇飲料店不再使用塑膠製杯子
◇飲料店、麵包店等不提供免費塑膠袋
◇在各大商場、百貨、購物中心等等不提供免費塑膠袋
◇雙北地區推出環保兩用垃圾袋
◇免洗餐具漸漸退場
◇飯店、旅館不提供一次性備品
在種種限塑政策下,台灣的塑膠袋內銷量反而上升。
除了限用塑膠之外,循環經濟也是一大關注焦點,開發可回收或自行分解的塑膠製品,或許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