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碳建築有什麼好處?認識未來的世界趨勢

低碳生活要從各方面一起執行,政府規劃的2050淨零減碳目標,除了透過徵收碳費來降低工業排放之外,低碳建築也是改進方向之一,全球有37%的碳排放量是由建築產生出來的,只要能從營建階段開始改善,就能大幅降低碳排。

建築物會產生哪些碳排放?

無論上下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室內,可以說建築物和我們的關係密不可分,然而一棟建築從興建、居住到最後的拆除,整個生命週期中都會產生碳排放,我們用條列的方式,呈現有哪些可能產生碳排的地方:

▲建材的生產、運輸
▲建築物的施工、維護、拆除、處理
▲外部電網、集中供電系統、電梯、照明、空調等電力設備
▲廚房天然氣、瓦斯等烹飪設備,暖氣等供暖系統
▲水和汙水處理,消防滅火設備

這其中有28%的碳排產生在使用的階段,但大部分都是難以避免的,我們個體能做的,就是從生活上減少使用不必要的設備,盡個人力量減少碳排放。

針對零碳建築的政策規劃

全球已有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,針對建築,台灣也有相應措施,依照政府的規劃:

※2030年要達到「共有新建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」
※2050年要達到「100%新建物及逾85%建物為近零碳建築」

這其中包含提升建築外觀設計、建築能效及家電能效標準,製造業也會逐批汰換製程設備,電力消耗期望有15%使用綠電,營業場所裡面100%採用LED燈,空調最佳化操作達60%。

在建築的外觀設計階段,會優先採用節能建材,舊屋翻修時以加強保溫為優先,而在營運階段,因為空調和照明系統的影響各佔30%,所以會優先由此下手改善,先降低建築物本身的能源消耗,再提供所需的可再生能源,如太陽能、風力發電等。

其餘能源政策規劃

在其餘的能源政策上,包含了:

●2035年,智慧電錶布建率達100%
●2040年,電動車與電動機車達到市售比100%
●2050年,全面導入低碳製程、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超過60%,智慧變電所布建率達100%

期望未來新的建築都能按照零碳建築的標準來執行,不僅採用低碳工法/低碳技術來建造,也為循環經濟及建築延長壽命,期許由公有建築帶頭,帶動民間建築一起進行低碳轉型。